台中學儒 司法警政輔考專家

目前分類:名師悄悄話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企業管理準備方法~公孫策老師獨家提供

國營事業考試都將企業管理列為必考科目的趨勢,但一般來說,企業管理不易拿高分,除因該科目內容繁雜外,不易研讀,同學未能掌握答題之架構性及方向,亦是主要原因。企業管理是一門借用其他學科的社會科學,涵蓋範圍十分廣泛,其內容包含了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會計學………等學科理論,它不似一般社會科學,如統計學或經濟學般已有穩定的基礎及完整的學問整理,由於這個特色,所以同學在研讀當中,往往不自覺地深陷眾多理論泥沼中,花費許多時間及精力,但最後在考試中得分不盡理想。主要原因係考生研讀中未能對於該學科建立整體系統架構而將其消化、整理及內化(internalize),只是囫圇吞棗以傳統背誦方法準備,往往遇到靈活整合性或時事性考題就無從下筆。

文章標籤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子董事之認定:從慣習性出發

一、案例

甲、乙、丙為公開發行之 A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A 公司)之三大股東,早期係由甲、乙及其支持之人擔任 A 公司之董事;監察人則由丙及其支持之人擔任。隨著世代交替,甲之子丁接班成為 A 公司董事長,丙之子戊也子承父業擔任 A 公司監察人。丁在海外以他人名義開設 B 公司從事投資,因鉅額虧損,遂主導 A 公司董事會通過轉投資 B 公司之議案,意在彌補其個人之損失。

戊起疑,乃要求丁在 A 公司匯出投資款前,提出投資 B 公司之計畫細節。丁眼見紙包不住火,遂透過其父親甲,請其向戊之父親丙關說。戊事父至孝,在父親之要求下,停止上述之檢查。

丙影響監察人戊,致戊停止檢查行為,終致A公司匯出投資款項而蒙受損失。試問:丙是否構成應依公司法第23條對公司負責? 

文章標籤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知、自信與自立-致台中學儒學員

初見H君時,他還是一個私立大學的應屆畢業生。

「老師,我很想考國考,但我害怕自己考不上」

在剛下課的教室,H君怯生生的靠近我說道。

「來考國考的同學都是想要考上的,所以一定要好好努力呦」 

才剛剛結束六小時課程,略感疲憊的我回應得頗有點心不在焉。

「但是,我只是一個私立大學的畢業生,我要怎麼考贏那些台大政大的本科系高材生?那些人都很會念書,而且我大學時期都在打球,我很怕我最後還是贏不了他們。我都已經大學畢業了,難道我要一輩子都領22K嗎?

似乎感覺到我有意離去,H君的語氣開始轉為急促焦慮。

文章標籤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大法官解釋的第一本書》讀後(林子傑著,2011,台北:五南)

  對於參加國考的人來說,只要有行政法、憲法等考科,大法官解釋是很重要的考試題材來源,惟對非法科出身的人來說,念法科不容易理解,且法條之多,背誦更是痛苦,進了考場,結果就像補習班老師說的,「法律萬萬條,不知要寫那一條」(台語)。除了不易理解、不好背之外,司法院大法官所做出的解釋更是讓人讀來有些困惑,例如「仍非不得」或「非不得」,到底是得,還是不得呢?又如「尚非憲法所不許」,到底是憲法所允許,還是不允許呢?每每讀到這些大法官專用語,就得集中精神,以免把合憲的解釋看成是違憲,而把違憲記成是合憲解釋。

  本書的主要重點在於提點一般人(亦即人民[1])要如何聲請釋憲,才能夠讓大法官受理。以下分三部分來說明:

  首先,近十年來,每一年聲請解釋的案件愈來愈多,但卻有九成以上比例的聲請案件以「應不受理」結案。其中,有許多聲請案件是不符合法律(即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規定之格式。

  其次,人民遞出聲請解釋案件後,要經過那些流程,最後才能讓大法官做出解釋?亦即要先經過那些程序,才能進一步被大法官實體審查聲請解釋的個案?以下分步驟說明:

  第一,聲請解釋案件收案後,由三位大法官組成審查小組,先決定受理或不受理,若決定不受理,屆時會有公告不受理決議;若決定受理,要先形成解釋原則,並由承辦大法官起草解釋文及解釋理由書,然後表決作成解釋,最後公布解釋。

  第二,有關釋憲聲請書的撰寫格式,規定於「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八條:

聲請解釋憲法,應以聲請書敘明左列事項向司法院為之:

一、聲請解釋憲法之目的。

二、疑義或爭議之性質與經過,及涉及之憲法條文。

三、聲請解釋憲法之理由及聲請人對本案所持之立場與見解。

四、關係文件之名稱及件數。

聲請統一解釋,應以聲請書敘明左列事項向司法院為之:

一、聲請統一解釋之目的。

二、法律或命令見解發生歧異之經過及涉及之法律或命令條文。

三、聲請解釋之理由及聲請人對本案所持之立場與見解。

四、關係文件之名稱及件數。

  第三,從釋憲聲請書的撰寫格式可知,聲請解釋案件不是針對「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也不是針對「判決錯誤」,而是要鎖定「那一個或那幾個法令違憲」,亦即大法官是進行「抽象審查」,而非「具體審查」[2]。因此,大法官解釋並不是為了聲請解釋個案的救濟,亦即它不是第四審,它只是讓聲請個案在確定終局裁判之後「可能」再得到一個救濟的機會,至於法院是否會改判聲請個案勝訴,是另一回事,例如釋字第365號解釋,聲請個案最後仍被法院判決敗訴[3]

  所以,吾人可以說,人民聲請解釋案件若作成解釋,真正嘉惠的可能不是聲請個案的當事人,而是當事人以外,與當事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憲政秩序下的其他所有人,亦即當事人的聲請解釋具有「公益」性質,也就是在為大家做功德。

  第四,即使聲請解釋案件完全符合受理的程序要件,但因司法資源有限,若個案被大法官認定無受理價值,亦即對於該個案做出解釋,無法呈現重要的憲政價值,則仍不予受理。

  第五,受理聲請解釋的個案,可能宥於當時的環境條件等各種因素(例如宥於當時社會之通念,或多元組成之大法官主流意見[4]),其解釋結果可能對人民不利,例如釋字第666號解釋,解釋文及解釋理由書僅針對平等原則做出解釋,惟多位大法官卻於意見書中指出本案涉及憲法上工作權或性自主權之基本權利規範,而有憲法第二十三條比例原則的適用。然而,似宥於當時社會之通念(現在亦是)無法接受性工作者為一種職業,屬憲法第十五條工作權(職業自由)的保障範圍,因此,僅以「罰娼不罰嫖」之法律規定「與憲法第七條之平等原則有違」做出解釋;又或者不同時間,相似個案的不同解釋結果,例如釋字第584號及第702號解釋,同屬法律對於聲請解釋案件的當事人處罰終身不得從事計程車司機(前者)及教師(後者),然解釋結果:前者為合憲,後者為違憲。然,做為憲法守護者及人權守門者的大法官,對於憲法上人民基本權利之落實,權力分立之釐清,均在不同時期做出一些相當重要的解釋,吾人應予肯定。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大法官是如何以會議的形式「議決」做出解釋。上述曾提到,聲請解釋案件決定受理後,要先形成解釋原則,並由承辦大法官起草解釋文及解釋理由書,然後排入議程,由所有出席的大法官召開審查會共同討論,討論方式是逐字逐句推敲,每一個段落都要表決一次,且都要多數決。審查會通過之後,再提報大法官會議「議決」──解釋文及解釋理由書再逐段表決一次,該解釋才算正式確定。而對於解釋文之原則有補充或不同法律意見之大法官,可以提出意見書,與解釋文及解釋理由書一併公布。大法官解釋公布之後,具有「拘束全國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5],然大法官提出之意見書則沒有拘束力。

  本書的內容,讓吾人可以更了解大法官如何嚴謹的做出解釋,曾做過那些重要的解釋,法官如何聲請大法官解釋以及最主要的重點──人民要如何聲請大法官解釋,才能夠讓大法官受理。

  對於準備國考的考生來說,本書對於大法官解釋的一些看法與分析,值得花時間閱讀與了解。

 



[1] 有關人民聲請解釋之規定為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五條第一項第二款及第七條第一項第二款: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五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聲請解釋憲法:

    二、人民、法人或政黨於其憲法上所保障之權利,遭受不法侵害,經依法定程序提起訴訟,對於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之法律或命令發生有牴觸憲法之疑義者。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七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聲請統一解釋:

    二、人民、法人或政黨於其權利遭受不法侵害,認確定終局裁判適用法律或命令所表示之見解,與其他審判機關之確定終局裁判,適用同一法律或命令時所已表示之見解有異者。但得依法定程序聲明不服,或後裁判已變更前裁判之見解者,不在此限。

  惟最主要為聲請解釋憲法,人民要聲請統一解釋在實務上很難成案,請參閱本書頁240-243

[2] 參閱湯德宗、吳信華、陳淳文等著,2005,〈論違憲審查制度的改進──由「多元多軌」到「一元單軌」的改制方案〉,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頁535-538

[3] 參閱本書頁27-28312-313

[4] 大法官的選任資格,依司法院組織法第4條規定:

  大法官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曾任最高法院法官十年以上而成績卓著者。

    曾任立法委員九年以上而有特殊貢獻者。

    曾任大學法律主要科目教授十年以上而有專門著作者。

    曾任國際法庭法官或有公法學或比較法學之權威著作者。

    研究法學,富有政治經驗,聲譽卓著者。

  具有前項任何一款資格之大法官,其人數不得超過總名額三分之一。

  由上述規定可知,大法官的組成相當程度代表社會上各種不同的聲音,因此,大法官經由會議的形式「議決」做出解釋,代表了各該解釋呈現當時社會穩定或有一定共識的主流意見。以釋字第584號解釋為例,當時主流意見認為,法律對於聲請解釋案件的當事人處罰終身不得從事計程車司機之規定為合憲,然林子儀及許玉秀大法官則提出不同意見書,認為本案應屬違憲,惟就後者的意見來看,只能說在當時該意見尚不屬於或尚未形成主流意見。另以後來的相似個案釋字第702號解釋(約釋字第584號解釋公布8年後)來看,法律對於聲請解釋案件的當事人處罰終身不得從事教師之規定為違憲,可見大法官的主流意見對於限制人民終身不得從事某項職業規定之看法已與八年前不同,雖有多位大法官在意見書中認為本案違憲理由,係與憲法上法律明確性原則有違,然就其結果而論,仍代表了主流意見對於法律限制人民終身不得從事某項職業之規定採取比較嚴格的審查,希冀彰顯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憲政價值。

[5] 釋字第185號解釋。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4 Sat 2013 11:35
  • 驚蟄

驚蟄

  在〈102年想做的事〉一文中,寫到「之前幫準備國考的好友查了許多國文考題有關成語的意思,發現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有點查上癮了,因為故事太有趣了。所以,計畫把這些故事寫成一篇篇文章,與大家分享。」這是第三篇文章。

  102年的初等考國文出了一題: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裡風裡,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以下敘述,何者錯誤?

A「驚蟄」為節氣名稱,指春雷發動

B「瀟瀟」一詞可以包含對風聲、雨聲的形容

C「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等疊字都是用以形容雨勢

D「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可與「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一句相互呼應

  

其中,「驚蟄」一詞,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大約是國曆的三月六日前後。在西漢景帝以前,「驚蟄」稱為「啟蟄」,但景帝即位後,因為他的名字叫劉啟,為了避諱其名,故將「啟蟄」改稱「驚蟄」。漢朝滅亡後,雖已無避諱的必要,曾於唐代恢復使用「啟蟄」,但可能不習慣,又改回「驚蟄」一詞,沿用至今。

  每年到了「驚蟄」時分,天氣開始變得暖和,萬物從冬眠中驚醒,花草樹木萌芽生長,農民也忙著開始耕種,這一切,象徵著春天來臨了。然而,「驚蟄」時刻也要小心「春寒」,以免損傷農作,所以題幹才寫到「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其中,「料料峭峭」指的是風冷,所謂「春寒料峭」。而「雨季開始」後面的「淋淋漓漓」、「淅淅瀝瀝」則是跟下雨有關。因此,題目的選項(C)中,「料料峭峭」是形容「風」,而不是形容「雨」。

  雖然了解每個題目都要花一些時間,但這些都是為自己金榜題名前的努力做累積,一題接一題,一份考題再接一份考題,等水到渠成時,就是瓜熟蒂落的時刻。

 

*參考資料:

1.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有關「驚蟄」。

2.驚蟄,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3%8A%E8%9B%B0

3.節氣大搜尋-「驚蟄」(國曆3月5日或3月6日),網址:http://www.mdnkids.com.tw/24seasons/winter6.htm

4.【圖說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立春 雨水 驚蟄,人間福報,2010年8月27日,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99870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投桃報李」

  在〈102年想做的事〉一文中,寫到「之前幫準備國考的好友查了許多國文考題有關成語的意思,發現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有點查上癮了,因為故事太有趣了。所以,計畫把這些故事寫成一篇篇文章,與大家分享。」這是第二篇文章。

  100年的交通事業鐵路人員特考,佐級的國文出了一題:

下列選項中的「桃李」,何者與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中的「桃李」,比喻的意思相同?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C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D「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其中,「桃李」一詞,腦袋中有印象的是桃李春風、桃李滿天下,因此,上網google資料,發現一些可以說故事的材料。

  「桃李」一詞出自《韓詩外傳》,話說戰國時代,魏國有個大臣名叫子質,因得罪了魏文侯而逃亡,途中遇到簡主,向他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培養人才了。簡主問,為什麼呢?子質說,朝廷內外有一半的人是我栽培的,現在他們看到我這樣,卻反過來與我作對,不是說我壞話,就是拿法律來恐嚇我。所以,我再也不栽培人才了。簡主說,你說的話錯了。我認為如果你在春天種桃樹、李樹,那麼到了夏天就可以在樹下乘涼,到了秋天更可以吃桃子、李子。但是,如果你在春天種的是蒺藜,不僅在夏天不能採它的葉子,到了秋天還會長出刺來。從這一點來看,問題出在你所種的樹。所以,今天你的問題不在於以後要不要再培養人才,而在於要選擇對的人加以栽培。

  後來我們就用「桃李」來比喻所栽培的後輩、門生或學生。例如題目中的選項C「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即為唐朝劉禹錫的詩。題幹的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指學生眾多),何用堂前更種花」,也是相同的意思。另外,《資治通鑑》也記載唐朝的狄仁傑曾推薦數十個人才給武則天,有人便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再者,桃李除了比喻學生之外,也可用來形容姿色的美豔。例如題目中的選項B「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即為曹植的詩。

  題目中的選項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是有關西漢李廣將軍的故事。根據史記的記載,李廣將軍一生與匈奴七十餘戰,後因率軍作戰,中途迷路,讓單于脫逃,受到大將軍衛青的責怪,並要將此情況上奏朝廷,讓李廣承擔單于逃走的責任。為了不連累部屬,李廣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自刎而死。李廣死後,不論認識他或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他感到哀痛。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諺語說,雖然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是它們在夏天有樹蔭可以讓人乘涼,在秋天有豐碩的果實可以吃,由於來來去去的人很多,久而久之,便走出了一條小路。後世以此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2]

  在搜尋「桃李」資料時,常看到「投桃報李」這個成語,它是出自詩經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意思是你送我桃子,我回送你李子。亦即形容彼此之間的贈答,也就是禮尚往來之意。

  現在的國文考題與大學學測蠻像的,在google查詢一些題目內容時,常發現是某高中某一年度的國文月考題目,表示這些內容出自現在的高中國文課本,但這並不表示各位要回頭去找高中國文課本從頭閱讀,而是告訴大家:花時間將每一份考古題的每一個題目查清楚,不論是上網、找書或問老師,扎扎實實的從中累積國學知識,不僅可以提高選擇題的分數,也能應用於公文或作文,自然能提高國文的分數。

 

*參考資料:

1.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有關「桃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及「投桃報李」。

2.【春暖花開】桃李滿天下〉,人間福報,2013年2月21日,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95378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紀元,2009年2月14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9/2/15/n2430356.htm



[1] 日本有一所與此諺語有關的大學,名叫成蹊大學,位於日本東京都武藏野市,現任的首相安倍晉三在1977年畢業於成蹊大學政治學系。參閱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0%E8%B9%8A%E5%A4%A7%E5%AD%B8)。

[2] 引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舉案齊眉」的拙荊──孟光

  在〈102年想做的事〉一文中,寫到「之前幫準備國考的好友查了許多國文考題有關成語的意思,發現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有點查上癮了,因為故事太有趣了。所以,計畫把這些故事寫成一篇篇文章,與大家分享。」這是第一篇文章。

  101年法務部的調查局特考,五等的國文出了一題:

下列有關稱謂的使用,何者正確?

(A)一路上和「內妻」說說笑笑,心情相當愉快

(B)久未謀面,得空時請帶「拙荊」到寒舍一遊

(C)回程時買了一些高山茶,預計分贈左右「貴鄰」

(D)上星期我帶著「小兒」、「小女」到阿里山去旅遊

  其中,「拙荊」一詞不知其意,上網google資料,原來是東漢名士梁鴻妻子孟光的故事。

  史書記載,孟光長得醜,皮膚黑,力量大,但品德很好,一直到30歲還未嫁人,父母問女兒,為何不嫁人,孟光答說,她想要嫁給像梁鴻那樣節操的人。梁鴻知道之後,就娶了孟光。婚後的孟光「荊釵布裙」(拙荊),與梁鴻過著清貧的生活。在家中,每到晚餐時刻,孟光端飯菜時總是將盤子高舉與眉平齊,以表達對丈夫梁鴻的敬愛。

  所以,「拙荊」指的是自己的妻子。而孟光對於丈夫梁鴻敬愛的行為,就是「舉案齊眉」的由來。

  總之,東漢名士梁鴻妻子孟光的典故──「拙荊及「舉案齊眉」,都是國考國文的題材,準備之餘,欣賞典故,也是一番趣味。

 

*參考資料:

1.〈【文化長廊】拙荊── 古人謙稱己妻〉,人間福報,2012年10月4日,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6906

2.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國考方法對了嗎?

  有位參加國考的朋友,只以初等及五等的考試為主,完全不碰有申論題的考試。其方法為:以考古題為主,長時間念書及做考古題,背誦題目。但睡眠時間短,一天大約睡6小時,中午不睡,平日也吃得少。幾次考試結果,只差一點點分數。

  針對這位朋友的準備方式,個人提出幾點看法。

  首先是這位朋友準備國考的一些問題。以考古題為主的準備方式是正確的方向,但由於睡眠不足,營養也不足,更不運動,會影響讀書的效益,例如背誦性的考題可以得分,但判斷性的題目或沒看過的題目,常答錯。

  如何改變呢?

  第一,睡眠要足夠。睡眠的重要性在於,它讓記憶更牢固,因此,認真念書之餘,也要睡得飽,才能讓自己記得牢、理解更好。

  第二,吃得好。準備國考期間,要吃得健康,吃得好,千萬不要為了減肥,這不吃那不吃或一天吃兩餐。讀書時,大腦需要養分,所以,吃得好又健康才能讓自己的努力有成效。

  第三,運動,也是必要的。運動讓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我們保持愉快的心情,清除負面的情緒,對於學習有正面的效果。雖然運動要花時間,但與運動之後帶來的學習效益相比較,花時間運動是值得的。

  第四,如果每次考試的分數都差一點點,要改變自己的考試策略。應用公共政策上問題認定的方式,先找出自己真正的問題點,接著修正考試策略,例如讀專書,以便重新建立考試科目的全面性概念。

  最後,要掌握國考的時機點[1],讓自己可以快點考上。

  準備時間不夠─是每一位考生共同的問題之一。有些考生選擇減少睡眠時間,或省下運動時間,讓自己有更多的念書時間。這樣做,當下來看似乎增加許多K書時間,但長期來看,獲得的效益真的大於付出的成本嗎?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在牛津的時候,如果我禱告、思考我未來想走的路,這段時間就不能拿來研讀計量經濟學。那時,我心中不時掙扎,擔心自己沒足夠的時間花在課業上。然而,……每年,我用到計量經濟學工具不過只有幾次,而我對人生目的[2]的認知卻天天都可派上用場。」(引自該書第257頁)所以,減少睡眠或省下運動時間,看似增加許多讀書時間,但減少睡眠所帶來的記憶固化效果不佳,不運動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無法清除或較少的正面學習能量,這些增加的成本卻遠遠大於多讀點書的效益。

  希望透過這位朋友的案例分析,幫助各位自行檢視自己的國考準備現況,再次確認:你的國考方法對了嗎?

 



[1] 請另參拙文「國考上榜的時機點」。

[2] 作者的人生目的:「致力於改善別人的生活;和善、誠實、寬容、無私的丈夫、父親和朋友;不只是信上帝,而是完完全全相信上帝。」引自該書第254頁。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考上榜的時機點

  每一位參加國考的考生都希望快點上榜,但是否有快速上榜的方式呢?

  個人的答案是:有。

  國考是一條辛苦的道路,要快速上榜的方法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考試策略,但這個方法不好找,所以,大家考得很辛苦。最近,好友考上今年的初等交通行政,讓我發現另一個快速上榜的時機點。這些時機點,我也曾遇過,希望給辛苦的考生多一點準備的信心。

  首先,是新舊任考試委員交接時。個人曾遇過這個時機點,有些科目的考題大轉向,常令人措手不及,但危機就是轉機,把握這個時機點,就是掌握上榜的時間點。

  第二,是五都升格。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公務員編制員額相對增加,由於中央控管每年員額增加的比例,最近幾年的考試缺額將維持一定的量。

  第三,是考選部公布新的考試類科或科目命題大綱。只要有新的考試類科出現,就是「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的時機點出現,因為沒有考古題可以參考,所以,大家的立足點比較相等,這時候,只問實力,不問運氣。再者,新公布命題大綱的科目,是命題方向的最新指引,可能依大綱比例命題,務必把握這個機會。

  第四,自102年高普考開始,踢除重複錄取者,補足普考的職缺。每年高普考一放榜,新聞總會報導一些優秀的雙榜考生,但對於用人機關則是無人報到的窘境,因此,考試院修正相關辦法,從今年高普考開始,更精確的踢除重複錄取者,預計普考會有更多的錄取名額。

  第五,退休潮。最近,公務員動輒得咎,猶如過街老鼠,不僅民眾責難,連自己的老闆更是親手拿起藤條大力的打給大家看,或許,這樣的氛圍讓許多公務員不如歸去。突如其來的退休潮,等於增加錄取名額,亦即參加國考考生上榜的機會窗開啟了,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

  總之,不論時機點是考題方向的改變或名額的增加,國考上榜的機會永遠只留給準備好的考生,所以,扎扎實實的準備,提升自己的水準,仍是上榜的基本條件。

  面對這些時機點,希望奮戰的考生:永不放棄!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備國考沒有來不及這件事 

                          魏德

102年初等考試放榜了,好友錄取交通行政。

猶記得去年公布初等第一次招考的交通行政名額時,大家應該很震驚,與傳言的名額差很大,好友雖然失望,但仍報名交通行政。

直到考完地特,才開始著手準備初等考試。先到書局找了幾本書,接著研判,由於第一次招考,命題委員應該會依照命題大綱等比例出題。

考完之後,得到兩個心得:第一,果然依命題大綱的方式命題;第二,國文及公民的題目與以往的考古題不同。

就第一個心得來看,如果考生依照以往的考古題命題比例準備的話,可能有許多題目不會做。就第二個心得來看,考古題雖不同以往,但不表示考古題不重要,只能說,對有準備的考生是一次考取的時機點,因為有多少實力就會得多少分。

好友在看似準備時間短(其實,她準備交通行政已有一段時間了),買的書沒有念完的情況下,仍然金榜題名,等於告訴還在努力的考生:準備國考沒有來不及這件事

加油!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死刑存廢又成為熱門的話題。

  贊成死刑者,認為死刑可以遏止犯罪,可以撫慰被害者及其家屬。反對死刑者,認為死刑不能遏止犯罪,且可能造成不可回復的誤判。

  看到這項議題,讓我想到公共政策的政策論證、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

  一項政策的推動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政策利害關係人,因此,政策執行是否順利,除了政策執行者本身之外,與該項政策直接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死刑存廢這項政策,亦即死刑政策或廢除死刑政策,其直接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是被判死刑的加害者及其家屬與被害者及其家屬,他們的想法、觀點應該受到比較多的重視,但媒體的報導似乎較偏重被害者家屬之當下心情,以及社會大眾的看法,諸如網友、廢死聯盟,或專家學者之意見,以致在死刑存廢這項議題中,存在很深的鴻溝,而非呈現理性的政策論證、政策辯論或政策對談的報導內容。

  由於媒體的報導方式與內容,讓贊成死刑的一方無法理解:沒有死刑的挪威人民,如何看2011年濫殺77人的殺人魔布列維克?或者說歐盟廢死政策的背景。因此,讓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加害者的生命被保障了,受害者的生命呢?法律怎麼變成只保護加害者,不管受害者了?

  相對的,反對死刑的一方,要讓台灣成為一個「尊重生命、沒有死刑」的社會。死刑不僅違反我國簽署的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也是世界潮流[1]。再者,廢除死刑是尊重人權,因為事後察覺是冤獄,將無救援機會,江國慶就是實例。

  民主制度的可貴在於,我們有選擇的自由,我們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我們更有決定自己生活方式或公共政策的自由。死刑存廢這項議題,涉及價值觀的內在特質,非朝夕可以改變,但在社會持續討論、辯論的過程中,政府可以先從將誤判減至最低而努力,提升民眾對於司法公平、正義的感受度。

  最後,說說個人對這項議題的想法。

  一位在補習班教行政法的老師曾提到,大學時,因為反對廢除死刑,遭到授課教授質問:你說,為何你不贊成廢除死刑?行政法老師告訴教授,如果你的家人被○○○○,然後分屍,你會贊成廢除死刑嗎?教授沉默地回到講台,繼續上課。

  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在任職中央警察大學校長時,曾接受有關死刑存廢的訪問,提到一件殺人命案,事後看一些資料、照片或報導,與在命案現場驚悚震撼之感受不同;在法院內加害者「鱷魚的眼淚」[2],與受害者臨死前的恐懼、眼淚,以及受害者家屬在夜深人靜時悲痛欲絕的眼淚不同;並建議先有命案現場的深刻體驗,再來談死刑存廢。

  說到這裡,應該可以知道個人對於死刑存廢的看法了。如果因為有可能會誤判而廢除死刑的話,就如網友說的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近五年酒駕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每年在400人至500多人之間,我們是否該廢除使用汽車,以保障更多人的生命?

  決定寫這項議題掙扎很久,因為沒有親身經歷(自己也不想有親身經歷),只能參考相關資料說皮毛;因為無法真的設身處地,只能受所見資料的影響。在不深刻的理解與思考下,決定將方向導入國考議題的聯結,讓理論成為架構,死刑存廢議題成為實例,留下呈現雙方意見,及最後的個人看法。

  生命的消逝無法重來,司法的誤判亦無法重來,但尊重生命可以避免兩者所帶來的悲劇與無法重來的遺憾。



[1] 讓我想到龍應台在「正眼看西方」一文中說到:「他們反核,我們要不要?他們反污染,我們要不要?他們有休假制度,我們要不要?他們講性開放,我們要不要?」是否別人有的,不問台灣的社會背景或價值觀,我們就要有?

[2] 讓我想到理性、自利極大化的個人。

文章標籤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抄出優質申論題答案系列-重讀《新政府運動》(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原著,劉毓玲譯,1993,台北:天下)-下

八、前瞻性的政府(明天不後悔):

  美國眾議員羅斯曾說:「眾議院是一個代議團體,它並不主動,只是『反應』;成員隨著選民的喜樂而起舞。我們喜歡立即見效的辦法,因為短期見效的結果,最可能讓我們保住江山,而不是那些早有洞見、所費不貲的防患努力。」(引自第261-262頁)的確,政府的危機管理做得好,帶來兩種麻煩:首先,沒有績效。事前的預防雖然讓施政順暢,但是無法評估或預測若問題發生,將會產生多少損失,亦即危機管理所帶來的效益有多大。再者,政府的預防工作做得好,可能威脅某些產業的生存,例如治安好,則可能影響保全業的生意;公立學校提供課後照顧,可能影響安親班的生意。但是,在「雙環困境」下的企業型政府,要撙節成本,也要提高服務效能,勢必要以前瞻性的眼光,預防重於治療的策略,以最少的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結果。

  以加州桑尼維市的街道維修為例,除了導入企業的折舊概念,於興建公路之後,定期的提列整修經費之外,也採取前瞻性的計畫──預估十年內的收入與成本。當政府施政考慮的時間拉長為十年的時候,他們會想到街道維修如果是四年後再修,成本會漲三倍,甚至更多。因此,一九八八年時,該市發現因為人口遞減,政府的盈餘有可能在五年後出現問題,在第十年的時候出現赤字,這些預警措施,讓市議會認真思考現在要做那些改變,才能避免未來政府預算赤字的發生。

  作者也提出企業型政府可以採取幾種方法,以建立前瞻性的政府:改變預算制度(長期預算)、改變會計制度(長期會計制度)、創立區域性政府(大區域政府)及改革選舉制度(改變政治制度)。

九、分權式的政府(我在、我思、我參與):

  傳統式的政府因兩地聯絡不易,所以採取集中管理的辦法,以確保資訊傳遞的順暢。現在,資訊發達,民意多元,如何讓政府愈接近民眾成為一種趨勢,企業型政府強調參與式分權,讓決策由更多人參與,以提高員工的士氣與責任感,由於機關「內部顧客」的高度參與感,不僅對於政策執行有較強的決心,也會讓「外部顧客」感覺政府與民眾愈來愈接近,進而增加對政府的信心。

  美國克里屈將軍接掌空軍作戰總署時,三千八百架的飛機有半數因機械故障而停飛。過去十年,飛行員的飛行演習次數年年減少。克里屈將軍改變集中管理的作法,改為徹底的分層負責──他將飛機、機械員派給各中隊,並給每人一頂中隊帽子、徽章,且飛機機尾不僅塗上徽章,也將首席機械員的名字和飛行員的名字並排寫在機鼻頭。再者,負責供應零件的部門也實施分權,各飛行中隊的指揮官也能自己決定演習時間表。經由分權之後,導入競爭,每個中隊的團隊精神逐漸展現,到客里屈將軍離開空軍作戰總署時,可以執行任務的飛機數提升到85%,演習次數增加兩倍,空軍作戰總署也從空軍最糟糕的單位成為最優秀的單位。

十、市場導向的政府(市場機能催化者):

  當年美國羅斯福總統推動「新政」時,首創購屋先付20%的頭期款,其餘向銀行借貸,分30年償還。現在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但在當時這項政策是聯邦政府改變市場運作的結果。美國有許多州實施「瓶罐法案」,做為回收廢棄玻璃瓶罐的政策,結果州民發現公園裡的碎玻璃或街上垃圾都減少了。上述這些政策都是透過市場機能來達到目的,雖然我們知道「市場機能並不永遠有效,……我們批評政府的計畫有缺點時,並不表示市場機能就比較好。有些市場其實毛病也很多。當少數人控制市場時,真正的競爭就不見了;當顧客沒有足夠、適當的資訊時,他們就會成為受害者(資訊不對稱)」(引自第305、311-312頁)。企業型政府就是要以市場機能的優點來建立制度──制定市場規則,提供消息給消費者,進而創造或增加需求,引發民間部門成為提供者,創造更優質的服務。

  以經由規費來影響活動為例,個人之前任職於學校,有位同事對於學生丟掉學生證這件事很困擾,每週總是有大約20位學生申請補發,甚至一個月超過一百人次,或有同學在同一個月補辦兩次,每學期下來耗費不少成本,我告訴她,針對來補辦學生證的同學,每人收50元規費,一定可以讓同學更謹慎的保管好學生證。規定一經公告,補辦學生證的人數立即減少,甚至一個月的補辦數少於5人次[1]。這種做法即是將社會成本轉變為個人成本,當轉為個人成本之後,「經濟人」法則就會出現,雖然補辦費50元不多,但是與其交給學校繳入公庫,不如拿來買飲料。

  作者於書末引用孔恩的「典範」概念,有把企業型政府視為取代傳統官僚體制政府的新典範之意味。未來學趨勢大師托佛勒認為:「政府原來面臨的是大眾化的心聲,人們的共同要求(如工作機會、住宅、社會福利等),但是今天政治決策者所面臨的,卻是個別利益團體的競爭壓力和互斥的要求。原來的政治制度是為了大眾運動、大眾意見、大眾傳播、簡單而流通量大的資訊而設計的,現在它卻必須適應小眾社會、小型運動、分歧意見和來自多元管道的資訊。」(引自第254頁)企業型政府積極、主動、創新、彈性、應變的特質,正好能夠提供小眾、多元社會對於競爭、多元服務的要求,在市場機能的基礎上,強調授權社區、開放競爭、任務導向、結果導向、顧客導向、企業導向、遠見治理及分權的導航式政府,以期達成撙節成本及提高服務效能的新時代目標。

  如果將Osborne與Gaebler的《新政府運動》看成是企業型政府的理論,則美國柯林頓總統於1993年3月3日成立的「全國績效評鑑委員會」(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NPR)可說是企業型政府的實務[2]。其揭示四大原則:

1.刪減法規、簡化程序(Cutting Red-tape)。

2.顧客至上、民眾優先(Putting Customers First)。

3.授能員工、追求成果(Empowering Employees to Get Results)。

4.撙節成本、提昇效能(Cutting Back to Basics)。

  柯林頓政府的「重建」政府計畫,成功地避開「共和黨主張小政府、民主黨主張大有為政府」的政黨政策路線之爭,倡導市場、顧客導向的企業型政府,學者Kettle等人稱其為新的治理典範。

  改變政府結構的企業型政府雖有上述之優點,但也存有以下的限制[3]

1.誘因結構的差異。

2.主觀意志論的限制。

3.對私部門企業管理的迷信。

4.創新與彈性的風險。

  除此之外,學者C. J. Bellone與G. F. Gorel認為,企業型官僚與民主政治會出現以下的緊張關係:

1.企業自主V.S.民主課責。

2.個人遠見V.S.公民參與。

3.企業秘密V.S.民主公開。

4.擔負風險V.S.監護公共財。

  而學者G. T. Goodsell亦提出「再發現政府十項原則」[4]以對抗企業型政府的十項原則:

1.民眾應透過選出的代議士而非企業家來監督政府。

2.政府旨在服務公共利益,而非創造沒有花完的剩餘或養成企業家的自我性格。

3.政府必須依憲法和法律來運作,而非祇植基於任務陳述。

4.政府和企業共創夥伴關係,應祇停留在資深制的夥伴上。

5.政府應該彈性和創新,但亦須公開的課責。

6.政府應要求績效結果,惟亦應尊重實踐它們的員工。

7.在政府中,個別的管理行為必須符合平等機會和公開檢查的非私己的理想。

8.法規簡化雖好,但不能傷害了對等待遇和正當過程的原則。

9.財政限制的減輕是可接受的,但非減少對公帑監管的條件。

10.公共問題處理應有創意,但絕不是對那些獲益者的百般屈服。

  最後,我要談一談重讀本書的最大收穫。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何一直出現公共選擇理論的影子?例如上述提到的「民營化並非『惟一』解答。因為政府或企業都不是萬能,在某些方面,政府做得比企業好;然而,另一些方面,企業做得比政府好。」後來,透過「閱讀上的連結點」概念,我找到了答案。

  198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部門功能不彰,統治正當性遽降」,而有一系列的「政府再造」風潮,這股風潮的另一個名稱為「新公共管理」。其哲學基礎來自新古典經濟學的幾個理論:公共選擇理論、代理人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再者,其核心概念為顧客導向、公共組織內部市場化及企業型政府。再加上,其三種基本要素:根源於管理主義或新泰勒主義(Neo-Taylorism)的理念、師法私部門企業的管理實務和技術及新公共管理是一種手段(Means),企圖將官僚的、權威式的作風及消極性民主的政體,轉換成有效率的、回應性及顧客導向的新治理典範[5]。原來,企業型政府融入了公共選擇理論的觀點,而兩者又是政府再造或新公共管理風潮的重要內涵。

××××××××××××××××××××

  本文的目的有兩個:首先,透過「閱讀上的連結點」概念,讓大家能夠解決對於同樣的教材無法一次又一次複習的困境,而以練習考古題(申論題)為出發點[6],經由看到題目時,先確認其問題核心(審題)及題目中的相關專有名詞。接著,翻書找該問題的專章(例如企業型政府),閱讀完該章所有內容之後,再把書中其他部分提到該問題之內容一併閱讀。閱讀過程中,一定會看到一些專有名詞或概念(例如政府再造、顧客導向、市場導向),再翻閱書中該專有名詞或概念,以求針對某主題的整體了解。這樣的閱讀,不僅不會厭煩或注意力不集中,也能從中學到整體(或整套)的概念--從點,到線,最後到面。其次,透過本文,告訴同學如何將閱讀完的整體資料融合在一起,「抄出優質的答案」。希望這個方法能增進同學對於教材多次循環複習的效果及提升練習考古題(申論題)的層次,祝大家早日金榜題名!


 


[1] 這個例子也可以用「使用者付費」的觀點來解釋,原本申請補辦學生證不須收費,以致學生將其看做是一項免費的資源,當其開始收取補辦費用之後,以價制量將使需求減少。

[2] 有關美國新治理,引自並參閱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113-115

[3] 有關企業型政府之限制及企業型官僚與民主政治的緊張關係,引自並參閱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139-141147。同學亦可延伸閱讀如何調和企業型政府的創新與民主政治的課責之兩難困境,請參閱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148-149

[4] 引自宋文老師編著,2011,經典行政學讀本,台北:志光教育文化,頁6-286-29

[5] 有關新公共管理的哲學基礎、核心概念及基本要素,引自並參閱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81-8735-36

[6] 若能輔以念閒書,效果更大。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抄出優質申論題答案系列-重讀《新政府運動》(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原著,劉毓玲譯,1993,台北:天下)-中

三、競爭性的政府(以競爭擁抱卓越):

  政府的問題不在於公營與民營,而在於獨占與競爭。當民營服務無競爭壓力時,也會向公部門獨占一樣沒有效率。例如當時為國營航空公司的紐西蘭航空在國際航線上屬於競爭事業,但在國內航線上屬於獨占事業,因此,我們看到兩種不同的服務:在國際航線上,因必須與泛美、澳航、英航等各國航空公司競爭,所以,提供的是一流的服務。但是,在國內航線上,由於是獨占事業,使得旅客必須在雨中登機,提取行李須等上近半小時。後來,紐西蘭政府將國內航線導入競爭之後,旅客有遮雨通道直達飛機,幾分鐘內可以拿到行李,不僅飛機班次更多,票價更便宜,連服務都比以前親切了。

  又如美國麻州的汽車保險,由於政府硬性規定,以致沒有競爭壓力,導致麻州的汽車保險「有全國最高的保險費率、最高的索賠,和最高的汽車失竊率」(引自第107頁)。

  雖然競爭不會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它至少讓可以導入競爭的獨占事業注入活力與創新。以美國明尼蘇達州公立學校教育選擇權(自由選校制度)為例,公立學校有學區制度,且費用比私立學校低,就大多數家長來說,每所公立學校形同是該學區的獨占學校,後來政府導入選擇權之後,學生可以越區就讀,失去學生的威脅讓學校的教職員感到緊張,他們不再花時間爭論該買那一型的割草機,而是討論學校的定位、特色,以吸引學生前來就讀。自由選校制度不僅讓學校帶來改變,也創造學校與學生(或家長)雙贏的政策。

  競爭,並不限於公部門和私部門,其種類有三:公營和民營間的競爭、民營和民營間的競爭及公營和公營間的競爭。除此之外,還有政府內部服務的兢爭。重點在於政府在競爭中要做什麼:競爭管理──建立公平競爭的制度。以上述明尼蘇達州的自由選校制度為例,它規範學區和學區間相互競爭,但不規範學區內的競爭;它製造壓力,讓學校發展多元化,但不硬性規定有關當局要分權或關閉不好的學校。

  商業周刊1286期(2012年7月)封面故事報導尋找台灣出口連跌四個月的原因,文中並分析比較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美國製造業復興計畫(總金額一百億美元)與中國「十二五計畫」中扶植七個新興產業(人民幣十兆元),後者以人海戰術、花大錢的方式,扶植產業及本土品牌,但前者卻結合學界與企業界組成新社群平台,以不限定產業,只鼓勵創新等方式,建構一個創新、開放的環境,鼓勵競爭,發掘出真正的產業競爭力。州政府不僅以低成本土地、電價及減稅吸引投資,更以主動培訓高素質勞工且不鼓勵組工會的條件,反轉「台灣接單、中國加工」的模式,創造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新趨勢。報導深入南方四州,其中南卡羅來納州已成為全球最大輪胎產地;阿拉巴馬州成為國際汽車重鎮;家具故鄉北卡羅來納州外移的產業,逐漸由中國回流;昔日的棉花之都喬治亞州成為製造業扶植計畫搖籃。創新、開放、競爭、科技導向,讓美國製造再起。

四、任務導向的政府(打破規則枷鎖):

  官僚體系強調依法行政,因此,為了防弊訂了許許多多的規則,讓原本要求依法行政以達成機關目標的過程,變成了以遵守法令規則為目標的行事習慣。這種目標錯置的結果,不僅讓政策執行產生偏差,原本要解決的問題未解決,又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以下的一些例子看似不可思議,但它真的發生過(引自第145、140、16頁):

  一八○三年,英國派了一支特遣隊駐防在多佛港的懸崖觀測拿破崙動向。經費補助直到一九二七年才停止。

  一九三九年,明尼蘇達州禁止其直屬單位,購買五十元以上的物品,除非先得到中央採購單位許可。一直到一九八○年中期,它才將最高限額提高到一千五百元。

  一個世紀以前,有些州政府要求床墊製造商消毒床墊中的馬鬃,並於標籤上標示檢驗合格、獲准出廠的字樣。五十年前,床墊製造商已經不再用馬鬃來製造床墊了,可是到了一九九○年,才有一個州廢止了這條法律。

  美國郵政局的一本手冊,足足有韋式大字典那麼厚。紐約市的學校規則手冊,則有大字典的兩倍厚。

  史東拿出一個構造簡單、價值一百塊錢的蒸氣調節容器解釋道:「當這玩意兒破洞時,一個星期內就會漏掉價值五十塊錢的蒸氣。雖然最好的辦法是,一壞掉就換。但是依規定,我們必須以最低的價格買到控制器──即使必須為此花上一年的時間比價。結果等了一年,我們是省下了兩塊錢,但是早已損失價值三千元的蒸氣能量了。」

  企業型政府是以目標為導向的政府,首要之務在於剷除過時的法規及不合時宜的活動項目。接著發布「目標聲明」,釐定出一個機關的基本使命。再者,區分決策與執行,建立以目標為基礎的組織文化。最後,包容失敗。例如企業型政府採用新的預算制度,稱為「支出控制預算」,其特點為:允許各部門把今年度未用完的預算保留到明年,以及刪除各部門預算的細目分項,讓主管可以機動運用資源。此種預算的精神在於:讓公務員成為預算的擁有者。此種精神融入了經濟學上「經濟人」的概念,一個理性、自利極大化的人,對於自己擁有的錢財,一定會謹慎地選擇最大效益的方案。再者,公共選擇理論也告訴我們,「人就是人」,當他是一位公務員、投票所的選民或超市的顧客時,他的決定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當公務員意識到自己是預算的擁有者,而非把預算當做只是納稅人的錢時,他的選擇會是理性、自利極大化的。

五、結果導向的政府(重投入、更重產出):

  伊利諾州政府原本資助安養院的方法是:病重者愈多,補助的經費愈多。後來,州政府審視補助效果時,發現安養院中癱瘓在床的病人愈來愈多。究其原因,州政府的補助方式,讓安養院不鼓勵病人起身復健,以便得到更多的補助。之後,州政府立即修改了補助制度,從「只重投入,忽視產出」,到「重投入,更重產出」。

  私部門的生存,來自賺取利潤,因此它們必須「重投入,更重產出」,否則一旦營運不佳,就會倒閉。但公部門的民選首長不怕沒生意,只怕沒選票,因此「只重投入,忽視產出」,獎勵失敗,不獎勵成功,例如犯罪率愈上升,警察部門就得到更多的經費與人員;辦學失敗,就得到較多的補助。因為失敗之後的危機處理,是公部門行政績效的表現,愈失敗的部門,獲得愈多的補助與人員,呈現出來的行政績效愈好。

  企業型政府採取「重投入,更重產出」的策略,獎勵成功,不獎勵失敗,以加州的桑尼維為例,市議會不需要告訴市政府要花多少錢蓋一條高速公路,或花多少錢修補道路、填補坑洞;議會只要說:「原來甲級的路面,要繼續維持;目前乙級的路面要在若干年內提升到甲級的標準;目前丙級的路面則要在若干年內提升到甲級」(引自第175頁)。屆時由市府告訴議會需要多少經費,並由議會決定要花多少錢及何時完成。因此,結果導向的政府經由評估績效來決定政策成敗,府會關係如同企業的所有權與管理權關係,市議會代表人民掌握所有權,負責決定結果(績效);市政府擁有管理權,以市議會決定的結果為目標,擁有執行的自由與選擇最佳工具或手段的自主權,以達成目標。

六、顧客導向的政府(人民顧客請上座):

  企業存在的目的,在於賺取利潤;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服務人民。然而,政府為了預算,卻必須討好民意代表,或者民意代表身後的利益團體,以致對原來應該服務的主角漠視,對人民真正的需求無動於衷。企業型政府強調政府的服務要以滿足顧客(人民)的需求為優先,加州奧克蘭市立圖書館的館員懷特小姐就是「以客為尊」的典範。懷特上任後,立即調查圖書館的顧客來源,她發現該館忽視兩類顧客──兒童和少數民族。因此,她分別針對這兩類對象提供資源並舉辦活動,例如每月邀請奧克蘭球隊的球員來圖書館一次,以吸引兒童多來圖書館。成立暑期讀書俱樂部,大獎是免費觀賞奧克蘭球隊的比賽,結果吸引五千多名小孩報名讀書會。

  顧客導向的政府除了親近顧客外,把資源放在顧客手中,讓顧客自己選擇是最有效的方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大兵回家,國會通過了「大兵法案」,提供士兵上大學的機會,但是,這項法案只提供學費,讓士兵自由選擇進入大學或技術學院就讀,後來促進了美國幾十年的經濟發展。

  總之,顧客導向的政府好或不好,「只有顧客才能決定品質──說你是好是壞。」(引自第198頁)

七、企業導向的政府(政府大賺錢):

  傳統官僚政府著重花錢的一面,編多少預算,就要花多少預算。然而,企業型政府不僅面臨「雙環困境」,更要面對無法增稅的事實,為了滿足公共支出的財源,要像企業一樣,有投資的眼光──注入利潤動機和花小錢省大錢。

  政府在執行計畫的時候,常只看到花了多少錢,而不是坐下來算一算:計畫完成之後,可以賺多少錢。作者之ㄧDavid Osborne擔任佛塞拉市經理時,為當地壘球隊注入利潤動機,讓原先每位球員每季須繳納二十五元費用及市府每季在每位球員身上花一百四十元,變成球員不須再付費,除了企業獲得廣告與顧客外,市府每季還從每位球員身上淨賺二百六十元。

  企業型政府的花錢,除了注入利潤動機外,也以投資未來的眼光「花小錢省大錢」。一九八三年聖塔克拉市政府花了近九千萬元買下該市北部的一座遊樂園,其目的不在於賺錢,而是要控制交通。當地由於矽谷高科技園區興起,每逢下班時間交通紊亂,若讓該座遊樂園消失,則交通狀況更無法紓解。再者,如果遊樂園消失,就算花再多的錢(超過九千萬元),也無法減緩交通問題。後來,市府又將遊樂園的設施賣掉,將地租給購買者,除了讓遊樂園繼續營運,達到控制交通的目的外,也獲得賣掉遊樂園設施的收入及每年土地租金的收入。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抄出優質申論題答案系列-重讀《新政府運動》(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原著,劉毓玲譯,1993,台北:天下)-上

  在「現況分析診斷國家考試」演講中,我曾提到念閒書及連結點的重要性:「筆者另一個建議是:念點閒書(特別是與考試內容相關的書籍[1])。好處是:沒有壓力,又能增加自己對某些科目或理論的整體概念、新的體會或新的想法,或不同科目間的連結關係。總之,根據研究,這樣做也會激發大腦中不同部分神經元突觸的連結,增進對該部分內容的記憶。」再者,針對「如何練習考古題才能抄出優質的答案」,提到「在閱讀所有連結資料的過程中,要在腦中形成資料的邏輯順序排列(猶如排成一個光譜),然後依題目來決定抄的內容是要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抄的過程中,能用自己的話寫的部分,就用自己的話寫。所謂用自己的話寫是包含融會貫通的部分(特別重要),課本的某部分可以用自己的話寫,屬於第一階段。可以把該部分加上其他部分,然後融合再一起,用自己的話寫,才真正達到所謂的融會貫通(也就是內化),屬於第二階段。」本文是將上述說法以《新政府運動》一書為例所做的一個新嘗試,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第一次閱讀本書是在2002年,當時正準備高考,除了閱讀志光的教材、大學教授的專書之外,額外再看一些閒書是讓我減輕考試壓力的方法之一,因為沒有壓力的閱讀不僅輕鬆愉快,更能充實自己準備國考的背景知識,真是一舉兩得。當時看完之後的感想是,原來企業型政府是這麼回事。十年後重讀本書,許多想法與連結一一浮現,特別是對於新公共管理、公共選擇的不同體會,讓我將以前讀過的背景知識再次深刻地串聯起來,無疑是再次閱讀的最大收穫,希望以下的讀後心得也能帶給大家新的體會與收穫。

  工業革命後,帶給原本寧靜的社會許多新的機會,但也帶來許多新的問題,當時官僚體制式的政府以層級節制、專業分工等方式,解決當時人們的一些基本問題,不僅傳達了官僚體制是一種理性(非人情化、對事不對人)、有效率的組織型態[2],也提供大家一個安心、穩定及某種程度公正平等的社會環境。然而,197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部門功能不彰,統治正當性遽降;新古典經濟學崛起,理論指引改革行動;企業部門變革成功,刺激公部門跟進;技術環境急速變遷,衝擊政府之運作方式」[3]等因素,我們看到政府成為一個行事緩慢、缺乏效率、事不關己的官僚組織,它推動的政策不僅無法解決原本所要解決的問題,又衍生出其他的問題[4];它只注意到事情有沒有依照規定辦理,不問是否解決問題[5];它也只關心如何控制投入的過程,而不重視產出──最後的結果。因此,我們看到一些不合理的現象,「當學校、福利機構和警察局愈失敗,學生不及格的人數愈多、領救濟金的人數愈爆炸、犯罪率愈高,它們所得到的經費反而愈多」(引自第170頁)。至於做好危機管理的機關或產出績效優異的單位,人員或預算經費反被刪減。因此,我們需要再一次的「重建」政府──作者稱為企業型政府[6],一個具有「精簡、分工、創新,而且它富於彈性、善於應變。它完成仰賴競爭、顧客抉擇,以及各式非官僚制度」(引自第4頁)等特性的政府,此種形式的政府並不是要把政府變得跟經營企業一樣,而是要讓政府變得具有企業精神,讓公務員變得具有創新精神、革新理念的官僚。

  學者E. Lewis在《公共的企業精神:官僚政治權力論》(Public Entrepreneurship:Toward a Theory of Bureaucratic Political Power)一書歸納出企業型官僚有以下的行為特徵[7]

1.建立符合公共利益的志業。

2.專精某些社會關注的領域。

3.善用組織力量。

4.營造社會的信賴。

5.設法擴展專屬的公共政策範圍。

  本書(新政府運動)著重在政府應該如何運作(而非政府應該做些什麼),因此提出企業型政府的十大原則:

一、導航式的政府(政府不必大有為):

  薩維斯曾說:「『政府』一詞源於希臘,乃『引導』之意。政府的職能在於引導領航,而非親自操槳。」(引自第36頁)所以,類似企業將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開的概念,企業型政府應該將政府職能區分為導航與操槳,亦即將決策管理與執行服務分開,政府專注於政策制定、建立制度及規則的公平運作,服務則讓最有效率的執行者(提供服務者)發揮每一塊錢的最大效用。例如1979年英國柴契爾夫人主政之後,積極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及公共服務民營化,大力減少政府在服務面向的操槳。再者,更於1988年發表「強化政府管理:續階計畫」,將政府功能分為「決策」與「執行」,前者為政府的核心功能,負責決策,向議會負責;後者專注於執行服務的功能,且兩者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維持各自一定的自由與自主權。

  作者認為,服務可以委外,交由民間去執行,但「治理」工作不行。因此,企業型政府只是卸下「服務」,而非「責任」,所以仍要監督提供服務者,並評估其績效。政府只有在提供服務者無法處理某些問題時(服務失靈),才會挺身介入。所以,民營化並非「惟一」解答。因為政府或企業都不是萬能,在某些方面,政府做得比企業好;然而,另一些方面,企業做得比政府好。如同公共選擇理論認為[8]

(一)市場的不完美並不必然表示:政府應當干預。

(二)政府某些功能不彰也不必然表示:市場會做得更好。

(三)要把政府與市場放在相同的基礎上做比較之後,再做出選擇。

例如某項政策由公部門來做是沒有效率的,但是交給市場來做也是一樣沒有效率,此時,我們要進一步比較:是公部門比市場更沒效率,還是市場比公部門還沒有效率?最後,從沒有效率的兩者中,交給比較有效率的那一方去做。

二、社區性的政府(社區理想國):

  由於工業化、都市化帶來許多的問題,政府的介入讓社區的管理成為專家的領域,導致了政府的供給不符社區居民真正的需求。企業型政府倡導把服務和所有權重新回歸社區,因為社區居民最了解自己的問題,讓他們自主管理,不僅更有效率(問題愈快解決,自己的生活愈幸福),也能真正的解決問題。例如芝加哥的某個社區,原本有意與當地醫院合作,改善社區醫療環境,但分析人們上醫院的原因之後,發現原因只有幾個:車禍、暴力傷害、意外、酒精中毒、被狗咬傷等,因此,經過「問題認定」之後,他們的政策不在是更多或更好的醫療服務,而是如何減少車禍、暴力、意外、酒精中毒、被狗咬傷等傷害。

  然而,當政府把公共事務的決定權給予社區之後,並非從此完全無責任。政府仍有監督的責任、協助的責任,更有維護參與式民主價值的責任。例如Lee Brown擔任德州休士頓市警察局長時,推廣「社區警察」的觀念,警察不僅主動巡邏社區,維護治安,更與商家合作設置迷你警察局[9],積極與社區建立良好關係。此做法被學者威爾森等人稱為「社區導向的警政」,這個概念後來形成「破窗理論」,朱利安尼擔任紐約市長時,即將「破窗理論」應用於治安上[10]。從危機管理的角度來看,事前的預防重於事後的處理;從政府付出的成本來看,事前花小錢的防治工作比事後花大錢的處理工作,不僅更有效率,也有效能,真正解決治安上的問題。

 


[1] 例如彭懷恩的《決策論奇才─賽蒙》、Gordon Tullock等著的《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的初探》、安竹‧蓋柏的《新世紀管理大師》等。本文要介紹的《新政府運動》也屬於這類的書籍。

[2] 有關官僚制度,請參閱宋文老師編著,2011,經典行政學讀本,台北:志光教育文化,頁2-21-2-26。此處雖只提到官僚制度,同學也要延伸閱讀後官僚體制(參閱經典行政學讀本,頁2-26-2-27),讓閱讀上的連結可以更完整,進而掌握該主題的整體概念。

[3] 這些因素即是政府再造的背景因素,引自並參閱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81-87。另《新政府運動》提出的企業型政府產生的背景為:對內要撙節施政成本,對外要提高服務效能的「雙環困境」,請參閱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134-135。以上兩者的背景因素,同學可互為參照。

[4] 即政策失靈或政策困窘的概念,賴維堯老師認為,兩者雖然意思相近,「但仍有差異,前者指政策的本質失敗(政策無效之意),後者指政策雖有效,但面臨利弊兼有之困境。」(引自http://www.nou.edu.tw/~dpa/learning962-1.htm

[5] 即目標錯置的概念。

[6] 所謂企業型政府,「係指政府在既有的文官體制中,培育『政府的企業精神』與『企業型官僚』。申言之,『政府的企業精神』,係指在政府的體制及運作之中,具有某些變遷導向的內在特質,這些特質能夠積極引發革新理念,並將此種革新理念轉化成具體的方案設計,並以實際的行動體現方案設計,協助政府部門處理公共事務、解決政策議題與善用行政資源;而所謂『企業型官僚』,即指在公共部門內,從事構思、設計和執行革新理念的成員。」引自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135。

[7] 有關企業型官僚的行為特徵,引自並參閱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142-144。再者,同學亦可再延伸閱讀有關企業型官僚的創新策略,請參閱孫本初老師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頁144-146。

[8] 有關公共選擇理論部分,同學可以參閱Gordon Tullock等原著,徐仁輝等譯,2005,《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的初探》,台北:智勝。

[9] 類似台灣的學校與商家結合之安全路線之概念。

[10] 對於「破窗理論」及其應用,同學可延伸閱讀George L. Kelling & Catherine M. Coles原著,陳智文譯,2011,破窗效應:失序世界的關鍵影響力,台北:商周;以及Rudolph W. Giuliani & Ken Kurson原著,韓文正譯,2003,決策時刻,台北:大塊文化。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籤:升等考、升等考考試科目、升等考錄取率、升等考考試時間、升等考考試訊息                                 

                                    準備升等考的小技巧

                                                                              魏德

 ※雖然本文是好友升等考的經驗,但其他考試也可參考。

  本文是一位好友準備升等考的經驗。

  好友因工作認真,被長官委以重任,每天及週末加班是常態,但一想到同樣是加班,別人領的薪水比自己多,就有點委屈,因此,想為自己加薪的方法就是通過升等考,於是找我想辦法,希望準備一年就過關。

  首先,我們討論要考一般行政或社會行政,前者,報名人數最多,錄取人數[1]也最多,當然機會也比較大;後者,雖然不是本科,但卻是他有興趣的領域,然而,參加考試的本科生不少,且看往年的錄取人數大都是女生,錄取人數很少。最後,他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準備考試。

  接著,我們討論報名補習要選擇面授或函授,前者,可以逼自己一定要到補習班上課,沒去就錯過了;後者,是不受上課時間限制,但自制力要很強,否則容易半途而廢。最後他選擇面授班(工作加班不再是無法上課的理由)。後來也參加補習班開的讀書會,他說幫助很大,讓自己觀念更清楚,且答題更精確。

  其次,準備方法是否採用我以前參加國考的方法──選兩科主攻科目、念專書、教科書及寫考古題。由於好友的工作時間長,能按時到補習班上課已不容易,要再額外騰出時間念專書、教科書或寫考古題勢必不可行,因此,我教他以前念歷史系時寫小卡片的方法:先到書局買小卡片,每張卡片寫一題申論題目及重點摘要(包含小標題、舉例)。

  小卡片方法的優點在於:好友的讀書時間短,因此,必須要求自己上過課或念過書之後,馬上將該部分的重點或考點,寫到卡片中,而且限制一張卡片只能寫一題考古題或某一主題的重點摘要,因為每張卡片的內容少,因此,可利用零碎時間複習,不僅複習速度快,也讓自己不會感到厭煩(多次複習)。這個方法可以確保在考試時,看到題目即寫得出重點,至少不會完全寫不出來,再者,由於考生都有公務經驗,因此,申論題的前言與結論可以結合自己的公務經驗及卡片的重點摘要。

  最後,我告訴他,考試時,看到不會寫的題目絕對不能空白,但也不能亂寫,可從題目中的專有名詞或與其相關的內容延伸,以確保每一題都要回答,才能提高過關的機率。

  後來,他通過升等考試,為自己加薪。恭喜他!

 


 

[1] 升等考的錄取標準為:「升官等考試之錄取人數上限,由典試委員會依各等級各類科全程到考人數百分之三十三擇優錄取。」注意:是全程到考人數的百分之三十三,不是報名人數的百分之三十三。錄取率很高。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考試生活化系列-電子化政府:誰的效率?

魏德

  行政機關的效率一直是民眾關注的焦點,也常被拿來與私部門的效率相互比較,論者有謂行政機關的活動深受法律規章、規則程序的限制,甚至科層體制的負面性質,以致造成一般大眾認為行政效率不彰的印象。1993年美國政府的「運用資訊科技改造政府」報告,提出「電子化政府」[1]的概念來革新政府。

  「電子化政府」的主要目標在於型塑顧客取向的政府,強調讓民眾更容易取得行政機關的資訊、更有效率的行政機關及排除民眾取得政府資料的障礙(易於操作)。因此,「電子化政府」有以下的功能:增進效率、促進服務、有助於達成政策效果、對改革有重大貢獻、協助政府建立公民的信任。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政府機關工作,是否曾想過:電子化政府所強調的效率,是誰的效率?

  上面提到:「電子化政府」的主要目標在於型塑顧客取向[2]的政府。這裡的「顧客」包含內部顧客與外部顧客,內部顧客指的是行政機關的員工,外部顧客指的是民眾。所以,電子化政府所強調的效率,是民眾的效率(外部顧客)?員工的效率(內部顧客)?還是兩者都有。

  就某個面向來說,電子化政府較強調民眾的效率。例如,以行政機關設置單一窗口為例,民眾申辦的業務只要送件,單一窗口的員工即負責分案(分給權責機關辦理),或查證相關證明(透過戶政系統、地政系統認證送件民眾的資格或證明),等辦好了,再通知取件。相對於以前,民眾要備便所有證明文件(所以要跑好幾個機關,甚至要詢問到底要跑那些機關申請什麼證明),行政機關才會一一受理。所以,電子化政府是把以前民眾洽公沒效率的部分移轉到公部門的員工身上,讓民眾洽公更有效率。

  問題又來了,要型塑顧客取向的政府,其重點在於能得到顧客的滿意,但是,電子化政府似乎讓外部顧客滿意了,卻讓內部顧客心裡不滿意,怎麼辦呢?這讓我們想到一個古老的問題:政府為何存在?其存在的目的為何?書上是這麼說的,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以下的目的[3]

(一)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及應享權利。

(二)確保重要資源不虞匱乏。

(三)扶助弱勢的族群。

(四)加強經濟的穩定成長與均衡。

(五)提昇整體生活品質,以及個人成功發展的機會。

(六)保護自然環境。

(七)促進科學與技術的發達,增加人民福祉。

  再者,你覺得公家機關比較有保障,所以自願進入公部門工作,基於相關法律規定及本人的同意,行政機關為了達成公法上的特定目的,(為了保有這份工作)你必須忍受一些不平等的待遇[4],所以,在型塑顧客取向政府過程中,我們需要把「以前民眾洽公沒效率的部分移轉到」你的身上,讓我們服務的對象感受到政府變得更有效率、更加親切了。

  接著有個問題先幫長官想到了[5]:我當公務員好幾年了,現在要推的新措施沒聽過,也不會做,怎麼辦?辦個在職訓練。特別針對第一線基層員工辦理新措施的在職訓練,當然也包含與民眾進退應對之道。總之,在職訓練不僅在新業務的上手訓練、例行業務的精進訓練、如何服務民眾的訓練,也在培養處理民眾抱怨等不理性的訓練,發揮民眾與權責機關間的樞紐角色。

  電子化政府推動之後,也會面臨一些問題,例如民眾最關心的隱私與安全的問題;仍有許多人無法使用網路或接近網路的數位落差問題;數位化之後,不同部門建置各自的系統,以致產生資料庫累積與整合的問題,或系統與系統間整合的問題;資訊科技消弭靜態組織的界限之後,雖然更有效率,但是卻讓行政績效與課責不易釐清;以及避免推動電子化政府造成目標錯置,忽略面對面回應人民需求與意見表達的重要性及人民仍是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礎。

  最後,我們要問電子化政府真的比較有效率嗎?這得讓我們回到效率[6]的定義。效率是指產出與投入的關係,其延伸的觀念是應用科學方法,發揮人的潛能,同時兼顧手段與目的,進而達成以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產出目的。所以,電子化政府把以前民眾洽公沒效率的部分移轉到公部門的員工,相對於以前民眾洽公沒效率的情況,兩者加總是否比以前更有效率,或者民眾感受到行政機關比以前更快(效率),服務品質更好(效能),那麼,推動電子化政府的政策就達到提高行政績效(效率+效能)的目的了。

××××××××××××××××××××

  本文的目的在於告訴大家:準備國考要塞進大腦的資料真的很多,在準備過程中,可以應用國家考試生活化的概念,從生活、工作、休閒中,由一個點,聯想或延伸出一套的想法,將分散在課本中的理論,點點滴滴的串起來,每次回想起這個點,就想起好幾個議題或理論,以本文為例,一個電子化政府效率的思考,可以聯想到:除了電子化政府之外,顧客導向、政府存在的目的、特別權力關係、效率、效能、行政績效等,也就是說,讓你一次背好幾個議題或理論,這樣準備國考應該會壓力少一點,信心多一點。祝福大家!



[1] 本文有關電子化政府的說明參閱孫本初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四版),台北:一品,頁275-302

[2] 本文有關顧客取向政府的說明參閱孫本初編著,2011,新公共管理(四版),台北:一品,頁485-492

[3] 以下的目的引自宋文老師編著,2011,經典行政學讀本,台北:志光,頁142-43

[4] 這段話好像在那裡看過?沒錯,就是行政法上的「特別權力關係」。此處只是引用其定義,現在「特別權力關係」已經被大大的限縮了。

[5] 這裡還可以做一些問題的聯想與延伸,例如不稀罕效應、組織變革等相關議題,因本文的主題在電子化政府的效率,故不擬再討論前述議題,大家可自行應用與延伸。

[6] 有關效率的說明參閱宋文老師編著,2011,經典行政學讀本,台北:志光,頁7148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功課表

魏德

  功課表怎麼訂?是許多人的疑問,的確,一個確實可行的功課表讓你準備國考事半功倍,一個窒礙難行的功課表則會讓你放棄國考。

  個人當年準備國考時,是應用行政學上的「甘特圖」來訂功課表[1](如下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行政學—吳瓊恩

 

 

 

 

 

 

 

 

 

 

 

 

 

公共政策:基礎篇—丘昌泰

 

 

 

 

 

 

 

 

 

 

 

公共管理—孫本初

 

 

 

 

 

 

 

 

 

 

 

 

 

政治學

  首先,先到人事行政局網站下載當年度的「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依照該表排定如上的功課表。

  其次,功課表的編排一定要依自己適合的方式,例如有的人習慣將準備科目做分類,分為法科與非法科;有的人覺得所有考試科目每天都要念才安心;又有些人認為同性質的科目排在一起準備,壓力大,所以將法科與非法科之科目混合,也就是說,每天同時會念到法科與非法科的科目。總之,功課表的編排方式是依個人念書的特性。

  再其次,我的建議是:功課表的排定,在一開始,一定要鬆,不要以為一開始信心滿滿,自己的執行力也會信心滿滿,就把功課表排得很緊湊,慢慢的,因為做不到,壓力愈來愈大,最後就放棄了。因此,功課表一開始排得少一點,在執行過程中,如果都能按表操課,漸漸地有成就感,產生信心之後,再調整功課表,逐漸加重課業。總之,訂功課表除了讓我們有很明確的準備方向之外,最重要的這是一個做得到的功課表。

  最後,我要談一談上述功課表的特性:

(一)減壓

  確定要準備國考之後,看到那麼多、那麼厚的書,還有那麼多的考生,壓力真的不小,因此,操之在自己的功課表,應該要讓自己在準備過程中,有減壓的效果,這樣才能從苦讀中,擁有成就感,進而增加自己的信心。

  上面的功課表,是我在準備國考過程中排的「減壓功課表」。例如,在念專書的兩個月時間中,排定第一本專書是吳瓊恩老師的「行政學」,第二本專書是丘昌泰老師的「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本專書是孫本初老師的「公共管理」。每一本專書開始念的時間都不一樣,因此,我的讀書壓力是慢慢增加的,這讓我在一開始不熟悉時,壓力少一點,慢慢入手之後,同時要念的書籍就愈來愈多。

(二)創造成就感

  計畫一本專書要在十天或兩週內念完,我會將該書的各章總數除以天數,得出每天要念完的章數,每念完一章或一節,就在目錄的該章或該節前面寫上「ok」,當你每次要開始念書時,就先翻到目錄看一下ok的數量,每次看到目錄中的ok愈來愈多,我就愈來愈有成就感,當有寫ok的章節超過沒寫ok的章節時,那會讓人信心倍增,很想立刻一次把沒有ok的章節念完。

  但是,念書過程中,有時是信心高昂,有時卻是心情低落,達不到該天的進度,怎麼辦呢?每本專書中,有的章節頁數很多,有的很少。當心情不佳時,我會念頁數較少的章節,以保持每天的進度;或者,當情緒高昂時,我會多念一章或兩章,以備那天達不到該天基本進度時,總數可以達到當天的表訂進度。我的建議是:當天多念是賺到,儘量不要算到沒有達到進度的天數中,心情在怎麼不好,還是要靠自己調適,儘可能達到每一天的基本進度。當時的我,有時會達不到當天的基本進度,但大多會完成每天的進度,且有時還超前進度,以致有些科目還提早念完,讓自己多出好幾天的時間念別科或多念一些資料。

(三)彈性

  有時候會遇到這種情況--今天除了要念「行政學」之外,也要開始念「公共政策」,但是,不知怎麼搞的,心裡一直很想念「公共管理」,沒關係,就把「公共管理」的期程往前挪,今天就開始念「公共管理」,但是「公共管理」開始的時間雖然往前挪,原訂結束的時間先不動,以免念得過程中不順利,原定時間剛好不會給自己帶來額外的壓力。

  有時候也會遇到這種情況--今天表訂要念完「行政學」,但是實際上還差好幾章,怎麼辦呢?以上面的功課表為例,將念「行政學」的截止日延到下一科目的截止日,也就是與「公共政策」同一天念完。

  因此,這個功課表的彈性就是,當你想提早念某一科時,就趁慾望高點時,立即提早念;當你某一科無法依進度完成時,就延到與下一個科目一起結束。或許你會問:如果每一科都一直delay,怎麼辦?我當時在某一輪的複習時也曾遇到這種狀況,但是,隨著時間的經過,delay的各科仍會逐漸念完,只是要掌握一個原則:不管怎麼往後延,delay的科目最多只能延到最後一科的截止日,那一天也是所有科目的deadline。

(四)時間管理

  其實,功課表的擬訂也在提醒自己要做好時間管理。你是否善用每天的時時刻刻,你是否善用每天的零碎時間,例如我會將專書分割成三至四小本,每次隨身帶一本,遇到等公車、搭捷運、等開會這些零碎時間,就拿出來看幾頁,不要小看每次看幾頁的進度,幾天累積下來,就看完了。

  總之,這個務實、可用的功課表之目的,不僅要讓我們做好時間管理,更要讓我們能夠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完成讀書計畫,惟有如此才能提高上榜的機會。

 



[1] 這也是國家考試生活化的應用。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起練功

魏德

  最近帶兩位朋友準備國考,雖然她們都有考試經驗,相關教材也都念過,但我要她們重新打底──從念專書出發。

  專書指的是大學教授出的教科書,例如空大版的行政學、吳瓊恩老師或林鐘沂老師的行政學;丘昌泰老師的公共政策及公共管理、世新余致力老師等合著的公共政策;孫本初老師編著的新公共管理等書。

  首先,請她們調整作息,早上一起床至少要念半小時的書。如果平常習慣晚睡,建議一定要慢慢調整作息,例如平常晚上12點睡,建議開始提早到1145分或1130分睡覺,持續一週或兩週,等習慣了再提早到11點睡,相對的,提早睡就要提早起床,例如晚上1130分睡,早上630分起床。可以的話,逐漸調整為晚上10點或1030分睡覺,早上5點或530分起床念書。

  每天睡前要將明天早上一起床要念的資料放在書桌前,早上起床後,先喝熱水或溫水,或者洗把臉,讓自己清醒,再不行,手甩一甩、腳跳一跳。

  如果你沒有早起讀書的習慣,建議剛開始以半小時為準,然後慢慢增加。

  其次,早上要念什麼資料呢?我的建議是:語文(國文及英文)、法條及其他(念專書)。

  語文(國文及英文)及法條都是無法速成的,所以每天都要接觸,而且只花一點點的時間就可以了。例如每天背英文單字10分鐘;看一篇古文觀止或四書的文章,不論長或短,每天一篇就好;每天背10分鐘法條或背5條法條,例如從「行政程序法」開始,今天背第1-5條,明天背第6-10條,後天背第11-15條,但是明天要背第6-10條之前,要先複習前一天背的第1-5條,後天要背第11-15條之前,要先複習前一天背的第1-10條,以此類推,但這種重複限於同一個法,或者再限縮為同一個法的同一章節,例如總則、行政處分。

  原則上,語文(國文及英文)及法條所花的時間建議在30分鐘之內。

  其餘時間是用來念專書。念專書時,一本接一本快速看過,就像看小說一樣,但不要特別去背誦或記憶,因為你很快就會忘記,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每看完一章,就在前面的目錄寫ok,當你看到一本書的目錄ok愈來愈多時,有激勵的效果。

  總之,第一階段念專書預計花兩個月的時間打底,所以,每一本書儘可能在兩週內快速看完。記住:此階段目標在把專書看完,有沒有記得內容都不管,因為後續還有多次循環複習,你要忘記還忘不掉呢!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考試生活化系列-「公共選擇:人就是人」之二

魏德

  在「現況分析診斷國家考試」演講中,本人提到「國家考試生活化」的觀念:「如果你覺得準備國家考試很苦,資料多又記不起來,沒關係,試試『國家考試生活化』這個方法。亦即將國家考試融入你的生活,從實際的生活去體會或思考其與考試內容的關係,不僅能讓自己理解理論的內容,也能將這些資料輕易的記住。」除了講義中所舉的一些例子之外,以下的內容提供各位在這方面更多的思考連結。

×××××××××××××××××××××××××××××××××

  樓上的鄰居在前、後陽台都種植盆栽,但前陽台的盆栽放在地上,後陽台的盆栽放在搭建凸出的窗台上。細看之下,兩者不同之處是,前陽台的盆栽下墊著盤子,以防水滲出,弄髒了地板或鞋子;後陽台的盆栽下沒有盤子,因為滲出來的水會直接低到樓下的遮雨蓬--就是我家。

  在「國家考試生活化系列-「公共選擇:人就是人」之一」一文中提到,「公共選擇學派則認為,人就是人,不論他的身分是顧客或選民,其選擇不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不論進入超市或投票所,他只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商品或候選人。」所以,樓上鄰居對於前、後陽台盆栽的不同處理方式,十足反映了「人就是人」--理性、自利極大化的人,放在前陽台地上的盆栽,澆水時會弄髒地板,所以,盆栽底下一定要墊著盤子,至於後陽台窗台外的盆栽,澆水時不會弄髒自己的地板,只會全部滴到樓下住戶的遮雨蓬,所以,盆栽底下的盤子就免了,省下一筆費用。有時,修剪花草直接往下丟,掉在樓下的遮雨蓬上,再接水管幫樓下的遮雨蓬沖一沖,就乾淨啦。

  而我呢?也是理性、自利極大化的人,房子是租的,之前反映、溝通多次無效,所以,決定租約到期換房東。

  如果房子是我的,處理方式就不一樣了。首先,拍照並錄影存證;接著,請其將遮雨蓬上的樹葉、泥土清乾淨,若有裂縫,請其補修;再其次,寄存證信函,並附上照片;最後,上法院提告--豪華雄偉的地方法院就在隔壁,走路不用一分鐘。

  唉!有時真懷疑:人是善良的嗎?(包括我在內)

×××××××××××××××××××××××××××××××××

  最後,要提醒大家:大腦的記憶特性是由例子來回憶理論,因此,平常上課時,記得將老師舉的例子寫下來,以幫助腦袋裝入更多的理論,此時,先不考慮這些例子考試時可否使用,因為在準備階段,重點在想方設法將更多的考試內容塞到大腦中,等到練習考古題或進考場時,才篩選能用於答題的例子。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考試生活化系列-「公共選擇:人就是人」之一

魏德

  在「現況分析診斷國家考試」演講中,本人提到「國家考試生活化」的觀念:「如果你覺得準備國家考試很苦,資料多又記不起來,沒關係,試試『國家考試生活化』這個方法。亦即將國家考試融入你的生活,從實際的生活去體會或思考其與考試內容的關係,不僅能讓自己理解理論的內容,也能將這些資料輕易的記住。」除了講義中所舉的一些例子之外,以下的內容提供在這方面更多的嘗試。

×××××××××××××××××××××××××××××××××

  前些日子新聞報導最高法院涉及關說的法官申請復職,引發社會輿論的撻伐,最後該名法官申請退休。這事件讓我想起公共選擇理論。

  在《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的初探》(Gordon Tullock等原著,徐仁輝等譯,2005,台北:智勝)一書中提到,政治學者假設,一個人會因身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決策,例如當他是一位進入超市的顧客時,會選擇對他自己及家人有利的商品或食物;但是,當他是一位進入投票所的選民時,他會選擇將票投給會為全國帶來利益的候選人。

  然而公共選擇學派則認為,人就是人,不論他的身分是顧客或選民,其選擇不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不論進入超市或投票所,他只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商品或候選人。

  因此,當我要買一輛車時,我會花很多時間蒐集、詢問有關車子的資訊,甚至找家人或朋友一起去看車,幫忙把關,理由很簡單,車子一買,它就馬上影響我的生活,例如車子是否舒適、便利,遇到下雨天,是否會漏水或拋錨。

  但是,當總統大選到來,我想到自己手中的那張票只是千萬張選票中的一張,毫無決定性或關鍵性,所以,不會花時間去蒐集候選人的政見,比較誰會為全國帶來比較大的利益,因為這是成本遠遠大於利益的事,最後,草率的決定想投給誰就投給誰。

  同樣的,在公部門工作的員工,也會追求其私人利益,以美國為例,聯邦法官及大學教授,是兩個工作有保障而沒有被開除風險的團體,「在這兩種情況下,有很多人利用這個好處而不追求真理、真實的研究或正確的判決極大化,而是追求其休閒享受極大化。當然,仍然有些獲得終身職的教授或法官很努力地工作,但是在這兩種情況下的平均數很低。」(引自該書第19頁)

  怎麼辦呢?

  公共選擇學者認為,市場的運作有不完美的時候,政府的運作也有不完美的時候,所以他們要「在兩個不完美的機制之間做選擇」(引自該書第20頁)。也就是說,「把政府與市場選擇放在同樣的基礎上來做比較」(引自該書第21頁),例如某項政策由公部門來做是沒有效率的,但是交給市場來做也是一樣沒有效率,此時,我們要進一步比較:是公部門比市場更沒效率,還是市場比公部門還沒有效率?最後,從沒有效率的兩者中,交給比較有效率的那一方去做。

×××××××××××××××××××××××××××××××××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答題要舉例,指的是請你在寫完理論之後,要舉例說明,且舉的例子要融入理論重點,但「舉例並不表示一定要給答案,閱卷老師只是要看考生會不會舉例,亦即會不會將理論內容融入實例中。」

 

 

台中學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